圖:荔枝窩村的介紹。
上世紀五十年代,荔枝窩村中大部分的村民陸續遷出,移居外國。村中許多房子已失修許久,破落不堪。荔枝窩全村只有兩大姓:黃氏及曾氏,是香港少有的雙姓村落。
香港有很多這樣的圍村散落在郊野公園里面,但又屬于私人土地,所以被稱為“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F在香港存有60多處“不包括土地”,這些土地中有一百多處圍村。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這些村落經歷世世代代的變遷和荒廢,有些早已變得不再宜居,卻也有一些在外漂流許久的老者選擇落葉歸根。
2013年,香港天文臺前臺長林超英在村外遇到一位老村民,他努力地揮鋤開墾,想要將此地恢復成兒時風貌。林超英被其感動,于是另邀了港大教授參與,開始了荔枝窩的復村之路。但是開墾荒地技術門檻很高。幾十年間大自然的力量已把本來的良田土質改變了,引水道也得重新規劃,需要村民的傳統智慧、學者的知識、機構的動員等等合力,不斷從錯誤中學習,才有希望把事情做好。
該次計劃的目標不但是復耕,而是要復村—保留村內的客家傳統文化,吸引原居民的子孫回來定居。村中建筑的業權很復雜,大部分業權人在國外,要村民合力幫忙聯絡追蹤。林超英還推行把部分房子改建成民宿的“客家生活體驗村”計劃,把十幾棟房子修整出租給城市人體驗。小小的一條村落,傳遞著永續發展的理念。
農作名物:稻米、姜黃、肉薑、冬瓜、奶蕉、青皮蕉、檸檬、香椿、桑葉、咖喱葉、洛神花、咖啡豆、多款有機食用花,以及其他時令作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