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財經 > 經濟觀察家 > 正文

?交銀觀察/新興國面臨貨幣危機\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鄧 宇

2022-03-23 04:25:14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新興國家如巴西等國實施多輪加息操作并未從實質上緩解通脹壓力,反而導致通脹形勢持續惡化。

  當前全球對歐美國家的高通脹關注度頗高,但對新興國家的通脹走勢關注相對較少。疫情期間,南美洲、歐洲及亞洲部分新興國家的通脹率也在大幅走高,顯示出比較大的通脹壓力。一些新興國家被迫采取多輪加息政策操作以應對高通脹壓力,但由于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導致能源、糧食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再次大幅上漲,致使通脹見頂回落的周期可能進一步延長,將給新興國家經濟復甦帶來更大的挑戰。

  由于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未來通脹走勢將難以準確估計,部分新興國家的高通脹將可能持續,對此應給予高度關注。

  一、通脹現狀和預期走勢

  一方面,新興國家普遍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近年來,新興國家的通脹壓力一直處于上漲態勢,部分新興國家的通脹率已經達到歷史高位,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通脹風險仍有加大的趨勢。根據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數據,2022年2月巴西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增幅為10.54%,2021年3月到2022年2月,由13種日常主要食品構成的“基礎食品籃子”價格上漲12.67%。土耳其的通脹壓力更早顯現,根據土耳其官方數據,2022年2月土耳其年度通貨膨脹率達到超預期的54.4%,創下二十年新高,其中能源通脹率從1月的76.4%上升至83%;食品通脹率從55.6%漲到64.5%。高通脹不僅拖累巴西、土耳其等部分新興國家經濟復甦增長,而且造成政府財政支出加大,未來仍將被迫提高利率以應對高通脹風險。

  另一方面,新興國家通脹有持續分化的趨勢。由于新興國家在經濟和產業結構方面差異較大,其通脹走勢也呈現出愈發突出的分化趨勢,部分國家的通脹率達到了歷史高位,通脹居高不下,不僅包括食品、日用品等商品價格出現較快上漲的態勢,而且生產資料如原材料、能源等價格也出現了快速上漲的趨勢。亞洲新興國家的通脹率相對可控,部分國家如中國、東盟等國家的通脹率比較溫和,而南美洲、東歐等新興國家的通脹率則出現了明顯的上升,甚至創下歷史新高。綜合各國統計數據來看,2022年1月東盟國家的平均通脹率為2.9%。中國在2022年2月的全國居民CPI同比上漲0.9%,漲幅與上月相同;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新興國家的通脹則明顯走高,巴西2022年2月的通脹數據超過10%,阿根廷的通脹則超過了50%,土耳其的通脹則達到了20%。

  二、通脹發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疫情導致供應短缺和需求反彈。疫情期間,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處于被動“暫?!彪A段,此后隨著疫情的持續擴散和蔓延,國際運力不足加上運費暴漲,而全球重要港口受疫情影響恢復運轉不暢,全球供應短缺問題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修復過程偏慢,進而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糧食、食品和能源等價格普遍上漲,新興國家難免遭遇通脹攀升的沖擊。加之地緣政治局勢惡化以及制裁升級,導致全球重要能源、商品供應鏈更加脆弱。同時,新興國家在經過疫情沖擊后經濟逐漸恢復增長,國內需求有所增加,投資和消費反彈使得企業補庫存需求同步增強,導致通脹水平緩慢上升。2021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國家疫情管控開始放松,經濟復甦加快,加之有力的財政刺激和寬松貨幣政策支撐,消費和生產投資比較強勁,整體上帶動了總需求增加,直接推高了通脹走勢。

  二是輸入型通脹與貨幣型通脹交織疊加。由于疫情期間歐美發達國家普遍采取了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貨幣供應大幅增加,大部分新興國家也遵循了同樣的“放水”模式,國際金融協會(IIF)發布《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比2020年增加8.5萬億美元,超過了95萬億美元,其債務占GDP比重約為248%,比疫情前增加了20%以上。部分新興國家的貨幣政策處于較為脆弱和無力的狀態,如土耳其的逆向貨幣政策就加劇了通脹形勢,而巴西等國實施的多輪加息操作并未從實質上緩解通脹壓力,反而導致通脹形勢持續惡化。由此可見,新興國家本身對通脹的應對具有局限性,主因在于部分新興國家的國際收支長期失衡,加之貨幣政策工具箱不足,很難開展更為有效的貨幣政策調控,物價漲勢不可控,以至于陷入惡性通脹之中。

  三是地緣政治局勢導致通脹風險有所上升。新興國家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體系中仍處于中低端位置,大部分新興國家的貿易結構仍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為主,進口包括食品、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對外依存度偏高,受到地緣政治局勢影響較大。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產業鏈重構加快,歐美發達國家增加了市場準入門檻,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氾濫,導致商品貿易成本抬升,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上漲態勢,其中能源價格受到地緣政治影響更加劇烈。自今年年初以來,俄烏沖突局勢發展呈現錯綜復雜的局面,致使原油、天然氣、小麥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新一輪漲勢,而許多新興國家依賴于這些資源進口,通脹壓力劇增。目前,國際原油、天然氣、糧食以及有色金屬等價格仍處于高位震蕩,不排除有持續上漲的預期,而地緣政治發展形勢并不明朗,推高通脹的各種因素仍在加速集聚。

  三、通脹高企的影響

  首先,頻繁加息導致本幣貶值壓力劇增。新興國家經濟修復能力較弱,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不足,未來可能維持高通脹走勢,短期內很難見頂回落,而新興國家抗擊高通脹的舉措似乎收效甚微,加息的負面影響持續放大。為抗擊通脹,波蘭成為2022年首個宣布加息的國家,1月波蘭中央銀行主要利率提高50個基點。阿根廷同樣面臨比較高的通脹風險,2022年2月阿根廷央行加息至42.5%,3月巴西中央銀行宣布加息100個基點,將本國基準利率上調至11.75%,由于新興國家被迫加息,直接導致本幣加速貶值。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南非蘭特、巴西雷亞爾較年初貶值幅度分別達到79.17%、22.12%、8.88%、7.39%。目前來看,新興國家在應對高通脹時采取的加息操作促使本幣加速貶值,長期依賴貨幣供應彌補赤字,引發頻繁加息的惡性循環。

  其次,持續的通脹將削弱經濟增長動能。長期的高通脹拖累了企業生產和投資積極性,對經濟將是持續的負面影響,隨著通脹率持續攀升,部分新興國家將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財政預算來抗擊通脹,這將損害新興國家未來經濟修復的信譽,可能引發公共財政危機和本幣加速貶值。同時,部分新興國家高度依賴美元貸款,未來美元流動性收緊可能加劇通脹壓力。根據穆迪發布的報告,南美洲、歐洲新興國家的“美元化”現象比較突出。截至2020年底,烏拉圭、巴拉圭、哥斯達黎加和秘魯的外幣存款占國內銀行系統總存款的比例分別高達74%、44%、42%和39%,歐洲新興國家中的白俄羅斯、土耳其、烏克蘭分別高達65%、47%、38%。預計未來美聯儲將多次加息并開始“縮表”,新興國家恐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很可能再次削弱經濟增長動能。由于高通脹預期增加,加上國內利率不斷走高,新興國家的企業融資成本也在上升,而且工資、物價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風險也在增加。

  再次,通脹對社會層面的負面影響增大。部分新興國家持續的高通脹對民眾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生活成本抬升,而且就業狀況不佳,很容易引發社會危機。南美洲及東歐國家的高通脹歷史所引發的經驗教訓仍值得警惕,目前部分新興國家的通脹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盡管一些國家采取了加息和增加公共支出等措施,但并未解決通脹風險。同時,全球范圍內出現的高通脹潛在風險正在增加,地緣政治局勢動蕩和全球供應鏈不暢等問題再次出現,一些新興國家可能被迫承受輸入型通脹風險。雖然一些資源型國家受益于國際大宗商品上漲,但一般生活用品、食品以及工業品等普遍依賴進口,將承受更大范圍的雙重通脹壓力。如經濟復甦不及預期或出現衰退趨勢,則將導致比較嚴重的通脹危機。

  四、結語與展望

  新興國家的通脹走勢很難用較短的趨勢給予評估,一方面是因為影響通脹的因子在持續增加,而且處于動態的演變過程,新興國家的經濟結構和能源、貿易等具有較強的外部依賴性,易受地緣政治或國際市場影響;另一方面是基于新興國家所面臨的通脹壓力具有多重表現,供應短缺和需求增加,并伴隨貨幣型通脹和輸入型通脹的疊加風險。

  新興國家所面臨的通脹結構更趨復雜,高通脹預期在短期內緩和,波動或許更大,未來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更為突出。因此,新興國家應重視從結構層面緩解通脹壓力,扭轉通脹惡化的趨勢,除了短期的財政預算改革和貨幣政策調整外,還應重視經濟和產業結構性改革,加大民生保障建設,改善社會物價不斷上漲的狀況,為中長期經濟復甦增長創造條件。

 ?。ū疚膬H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相關內容

點擊排行

Japanese色视频在线